善良包含着很多含义——意味着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不冒犯别人也不委屈自己,敢于表达意见、有效展开沟通;同时还需要技巧和智慧,聪明的沟通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心灵不受伤害,更容易建立长远的关系——
我们希望世界是善良的。然而,相比升学和工作,善良有什么用吗?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说说一个跟善良教育有关的乔治小王子上学的新闻:英国的小学接收4-13岁的孩子,入学后先上预备班。去年9月,4岁的小王子选择的学校叫作Thomas’s Battersea,是一所受到中上层高收入父母青睐的精英学校。这所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善良。这里的善良教育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而是包含好几个层次。
善良首先是接纳和尊重他人
小王子的学校领导举例说,善良意味着孩子们必须跟所有孩子都成为朋友。听起来有点夸张:作为一个有正常情绪的人类,怎么可能喜欢所有人?但是学校认为,行为上的尊重是必须的。如果孩子故意疏远一些人,制造不公平,会伤害他人的情感。
英国精英教育重视培养人的情商胜过学业。孩子要从小学习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种族、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必须在行为和礼节上对他人表现出接纳和尊重。比如孩子想庆祝生日,要邀请班里所有同学,不能只邀请自己喜欢的朋友。生日聚会可以采取野餐等简单的庆祝方式,不能太奢侈,避免在精神或物质上给其他孩子带来情感伤害。
老师也一样,不能在行为上亲近一些孩子,疏远另一些孩子。孩子们通常很敏感,如果老师处理不得体,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
学会接纳别人,尊重他人的不同,这看上去是为了别人,实际上也是为自己。人是社会动物。对他人接纳,学会调整关系,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利人利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当孩子们长大进入职场,一定会面临一个复杂的人际圈。里面不仅有自己的同乡和校友,还会有不同地域、语言或种族的人,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要想让你的工作伙伴信任你并与你合作,对他人在行为和言辞上表现出接纳和尊重,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
不委屈自己 敢于表达意见
传统中国文化评价一个人善良,往往是说这个人懂得隐忍,即使有想法,也不会当面说出来,而是藏在心里。英国人(以及美国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什么是委屈自己?就是你明明对某个决策、提议、做法有意见,但是没有提出来,或者一边抱怨一边忍受,或者沉默地执行。这样的态度会让别人以为,你在这里做得不开心,懒得表达意见,可能正在默默寻找新的工作。事实往往并不是这样,华人懒得提议,大多是中国式的善良让我们不太习惯当面质疑别人。
西方人所说的“对事不对人”,在中国文化里不易理解,甚至不被接受。因为我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你质疑我做的事情,等于在质疑我这个人。为了不得罪人,中国人的社交规则往往是,把意见藏起来不说。这种中国式的善良违反了英国人的“善良”规则。他们会认为,你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对自己不好;同时没有解决问题,对别人也不好。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在彼此压抑的环境下相处,最终容易导致关系破裂。
所以,英美的精英教育不赞成这样。他们鼓励有意见要说出来,有效展开沟通,这样才能增进了解、分享智慧,让一段关系、一个家庭或一个组织良性发展,减少问题,彼此都开心满意,效率得到提升。
善良还需要技巧和智慧
英国善良教育的背后,是关于公民素养的一系列技术培训,包括安全常识、沟通技巧、尊重手段等等。这些在小王子的学校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英国人致富早,他们在百年财富积累中发现:原来金钱是买不到一切的,比如生命、爱和尊重。所以,一个社会长久富裕,需要人们不仅能想到别人,而且能在技术上给予支持,让人感到生命受到尊重和保护,产生安全和信任感。比如在英国,当一个人倒在路上时,不仅有人救,而且路过的一些人具备基本救援常识,这些常识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学习过。
英国精英特别注重语言沟通技巧。他们虽然鼓励表达意见,但是在表达方式上要体现出对人心灵的尊重和保护。比如小男生们早晨出门上课,必须穿西装打领带。有个孩子忘了领带,被教务人员看到了,老师拦住他说:“Hey,小绅士,你有没有发现,你忘记什么了?”孩子低头一看,哎呀领带忘了,赶紧回宿舍打好了跑出来。教务人员再看到他时说:“太棒了,谢谢你!”这是很典型的英国式沟通,而不会直接说:你怎么没戴领带!让孩子觉得很反感:你怎么又来管我!两边不开心。
英国人认为,尊重的前提是把对方当作和自己一样有情绪的人。每个人都反感别人指手画脚,同时又希望自己不断进步,成为很棒的人,让自己的行为有价值,比如我的英国老板就是接受英国式精英教育的典型。当他希望我按照他的思路改正一份报告时,不会直接说:“你按照我的框架,带领大家重新做。”而是会说:“我帮助你把框架搭好了,这样也许可以更容易一点?”听上去好像是说,我之前做的令他不满意,并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而是任务太难了。这让我觉得接受起来很愉快,他没有命令我什么,反而帮助我搭好了框架。但是傻子也知道,事实肯定不是因为任务太难,而是我没有达到他的目标嘛。这种有立场但聪明委婉的沟通方式充满善意,无论针对组织还是个人,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而不是制造冲突。英国人认为,聪明的沟通最大限度保护人们心灵不受伤害,更加容易建立长远的关系。
当然,说这些并不代表我认为,英国关于什么是善良的评判和教育,一定比我们好。还是那句话:每一种文明都有优缺点。借鉴别人优势,发挥自己长处,才是最聪明的做法。中国文化关于善良的教育,往往倾向于注重内心的修养。比如,当对方的语言不中听、方式不得体时,只要是为我们好、是善意的,是可以通过内心力量圆满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