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个人的“蚕茧”,建立共同体意识,从利他中发现快乐
用车灯照亮孩子回家路的司机,脱下雨衣为婴儿遮雨的送餐哥,脱去冬衣趴在冰面上救孩子的好心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日前发布了一组主题为“感谢你,陌生人”的照片,引发了网友的共鸣。好些人也纷纷晒出自己亲历的温暖故事,大家留言感叹:“好人一生平安”“希望善良的陌生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关爱陌生人,这不是简单的鸡汤式号召,背后有着现代社会良性运转不可或缺的逻辑。
在传统中国,大家安土重迁,生活半径狭小,一生轨迹基本都在熟人圈里完成,这叫“熟人社会”。人与人沾亲带故,不是亲戚转个圈也能挨上,故而天生有温情铺底。再加上低头不见抬头见,属于“多次博弈”,谁做事好耍心眼、不择手段,坏了名声,十里八乡连个媳妇都娶不上。不为己甚,屈己敬人,成为大家打心眼儿里认可的行为规范。
而今天,人们选择了大规模聚居的城市生活,一个城市聚集上千万人口,提高了效率,带来了繁荣。可是,也带来了原子化的风险。门对门谁也不认识谁,每天碰见的许多人这辈子也许就见这么一次,有些人就想:我干吗给他好脸子看?冷漠、疏离,人与人之间隔上无形的墙,“人越多的地方越寂寞”,成了一种现代病。甚至,一旦发生冲突,马上戾气爆棚。一点小冲突,居然会使用锁喉格斗术殴打人家,多不像话!
怎么在陌生人社会中重建相望相守的温情,消弭撕裂社会、以邻为敌的戾气呢?
除了用法律规范边界、守牢底线之外,还必须增添热情、善意的社会黏合剂。这个黏合剂,在思想意识上,首先就是打破个人的“蚕茧”,建立共同体意识。不去追求个人意志的绝对伸展,去寻找最大公约数。一条道,自己要过,也给别人留下过去的空间。进而,从利他中发现快乐。快乐很多时候在于周遭的良性反馈。打墙壁一拳,自己手就疼;赠别人玫瑰,自己手就香。
想明白了道理,还要马上去做。给外卖小哥道一句辛苦,给电梯里的同乘者一个微笑,给淋雨的老人打个伞……事不大,但作用不小。善念就像拿蜡烛点蜡烛,会传染的。今天的受助者,就是明天的助人者。这样交互起来,社会风气就会淳厚、和谐,就能把那些刻薄和乖戾对冲掉。
请从给陌生人打一把伞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