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嘉宾_孙吉龙
厦门建安集团董事长
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
对于建安集团而言,比它拥有的财富基数更令人叹服的,是它一脉相承的慈善基因。
而建安最开始与慈善结缘,离不开公司创办人孙吉龙一直以来持有的理念—“企业不是某个人的企业,而是社会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对困难人群,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这质朴简洁却字字千钧的话语,就出自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厦门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吉龙。他,没有司机、没有秘书,自己生活简单穿着朴素,却总是为慈善事业一掷千金。
与每一个成功的人一样,孙吉龙的发家史充满了传奇。
厦门建安集团的前身是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属企业——后溪建筑公司。1992年,年近四十的孙吉龙毅然辞去轻松悠闲的公职,从集美后溪农机站领取了最后一个月42元的工资后“下海”了。“二枚公章、四名员工、几本账簿”,这就是最初摆在承包后溪建筑公司的孙吉龙面前的“烂摊子”。当周围的人们纷纷为这一举动惋惜、不解之际,他的胆识与才华却在商海中逐渐显现。创业10年后,2004年,孙吉龙把一个临时四级资质公司变成了国家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成为厦门第一家晋升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
经过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当初一个烂摊子的企业如今一跃成为福建省建筑企业100强、厦门市重点民营企业、纳税大户。然而,在巨大的财富面前,孙吉龙的“穷日子”还是一如既往。他说,从记事起,父母祖辈的言传身教就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一定要与人为善。
“我出生在集美孙厝村,集美有个陈嘉庚,孙厝有个孙炳炎,他们是爱国爱乡的典范,我深受他们的影响,慈善公益事业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孙吉龙的父母是解放前的南洋归侨,1948年回国后就一片赤诚奉献祖国建设,日常生活中很注重传统礼仪,对乡邻友爱有加,即使在后来的文革运动中遭受到打击,也仍然教育子女对国家要有忠诚之心。
特别是其宗叔——已故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孙炳炎先生,一生紧随陈嘉庚先生,热心捐助公益事业,是南洋著名侨领,先后获得过马来西亚国家元首“公共服务”星章和新加坡政府“BBM公共服务”星章。
祖辈的熏陶和自己的艰苦历程,让孙吉龙对人生看得平淡,有更多感怀。他珍视每个员工的劳动,把长年在一线挣扎的建筑工人看成是最勤劳、最吃苦、最伟大的人。这么多年来,建安从没有拖欠过工人工资。2001年底,工程款没有如期到位,资金周转十分困难,而一批四川的建筑工人正等着领工资回家过年,孙吉龙当即决定,向别人借款50万元,用来发放工资。这件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很多同行当成笑话,但“从不拖欠农民工一分钱工资”现在已经成为了建安的一块金字招牌,造就了无数支具备强烈归属感、荣誉感,技术过硬、作风务实、敢打敢拼的工人团队。
对于自己家人子女,孙吉龙也同样抱着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态度,“我办企业不是为小家服务的,是根植于社会的,创造的财富不仅是企业的,更是国家的、社会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是理所应该的。”
2007年,孙吉龙开始“专心”做慈善,成立厦门建安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成立6年来,资助福州大学、集美大学、长沙医学院、集美中学、上杭四中、安溪龙门中学、漳州华安仙都小学、长汀一中、长汀二中、宁化二中、浦城临江中小学、四川开江实验小学、泉州惠安乐安小学等四十几所学校近万名在校贫困生。基金会还捐助台湾“8·8水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平水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款物达3600多万元,并先后向集美大学发展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800万元。在“201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他又慷慨解囊为“厦门好人帮扶基金”率先捐赠了100万元。此外,孙吉龙热心侨台,因仰慕孙中山先生,自费走遍世界各地及全国的中山公园并著书《中山公园博览》,还在积极地筹办翔安的中山华侨公园开建工作。他曾荣获厦门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捐资兴学尊师重教金质奖章,2013年6月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
孙吉龙在任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期间,积极建言献策达70多条,其中《于铺设集美北部水厂至后溪新村自来水管网的建议》的提案,被评为十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并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先进个人。
应该说,孙吉龙的率身垂范,潜移默化熏陶着孙氏家族的每一个人,乃至形成了一个家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令人高山仰止。
文章来源于《总裁圈》第28期 |